
作為電子商務的衍生物,物流行業成為一塊被各大巨頭爭相奪取的香餑餑。六大物流公司:四通一達加順豐幾乎占領物流業的半壁江山。然京東也不甘示弱,自建物流體系,擴招近萬人員工,隨著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算法的提升,京東物流也自成一派,成為六大物流之外的一家有資格稱得上覆蓋全國物流體系的公司。
物流作為網購的重心,淘寶這個電商大鱷自然也不會拱手相讓。這不,馬爸爸又出手了。
申通快遞3月11日發布公告稱,德殷投資、陳德軍、陳小英、阿里巴巴網絡技術簽署了《框架協議》。德殷投資擬新成立兩家子公司(公司A和公司B)德殷投資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對新公司出資或轉讓股份給新公司。
轉讓完成后,德殷投資持有新公司A51%的股份, 阿里巴巴將持有新公司A49%的股權,實際控制人通過其控制的新公司 A 持有公司 29.90%的股份;實際控制人德殷投資持有新公司 B100%的股權,實際控制人通過其控制的新公司 B 持有公司 16.10%的股份;(3)德殷投資直接持有上市公司 7.76%的股份。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轉讓前德殷投資持有申通快遞股份的53.76%,陳德軍、陳小英對德殷投資百分百控股。
此次轉讓完成,意味著阿里的觸角將繼續深入,加深對物流版圖的擴展。曾稱絕不會做物流的阿里,入股申通已是阿里第N次“打臉”,可見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還是讓馬爸爸坐不住了。
與京東抗衡,阿里選擇全產業入股
隨著電商業的發展,物流作為網購的重心要地,京東很早就意識到物流舉足輕重的作用,2007年開始燒錢自建物流體系,正式獨立運營物流業務。對于京東的舉動,馬爸爸評價說:“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是方向性問題。京東自建物流員工太多會把自己拖垮。”
眼看物流市場瓜分殆盡,倔強的馬爸爸也按耐不住了,既然不看好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那么靠資本并購無疑是好的選擇。
2013年,阿里與銀泰集團、宅急送、匯通等多家公司聯合成立了菜鳥網絡科技公司,馬云擔任公司董事長,張勇任首席執行官。
2015年5月,阿里宣布聯手云峰基金,戰略投資物流快遞企業圓通速遞。企查查顯示,阿里在圓通快遞占股11.06%。
同一年,阿里進一步對百世匯通進行投資,投資金額為377.98萬元,占股比27.43%。
隨后2018年阿里對中通快遞進行戰略投資,以13.8億美元持股近10%。
加上此次入股申通快遞,阿里在物流投資方面正式集齊“四通”(中通、圓通、匯通、申通);還記得剛剛成立菜鳥聯盟時馬云明確表示“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永遠不做快遞”,這樣看來,阿里走的的的確確是“資本運作的物流之路”。
AB公司資本配置,合理降低股價風險
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07.1億件,由此可見,快遞公司和物流行業的下一波紅利才剛剛到來;從張勇2019年公布的5年1000億投資計劃中可以看出,入股申通只是第一步,阿里將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數據技術研發、智能倉儲配送等方面;
這一做法也恰恰印證了經邦國際創始人薛中行老師所講的“股改中頂層布局是首要任務”;因此,入股“四通”不是阿里“腦門一熱”的臨時起意,可以說,阿里對于物流的全面布局早已寫在規劃書中,以核心技術為主導的全新物流業態正在阿里的每一步棋中明朗布局。
而此次阿里對申通46.6億元的投資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關鍵點是:通過直接持股新公司A的49%股份,進而間接持股申通快遞14.65%的股份。
通過建立新公司A、新公司B來完成股份轉讓的戰略布局,薛中行老師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上市公司要約收購中規定: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者必須公布信息,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五時,應在三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予以公告。
在此期間內阿里是不能再買賣上市公司股票的,如果此時市場得知阿里大舉買入申通股份,必將推高申通股價,阿里繼續買入則價格會更高,引起不必要的股價異常波動;
另一方面則涉及到實際控制人持有股份變動,若實際控制人拋售公司股票需要事先發布減持計劃,一般實際控制人減持是一個利空消息,也勢必會導致股價的異常波動;
因此,通過建立新公司A、新公司B能很好的規避阿里大舉購入帶來的繁復流程和對股市的波動,這個例子也很好的提示企業家們,總公司整體的上市、收購、并購等是相對“盲目”的選擇,也容易將自己的企業陷入不必要的風險之中,那么如何合理布局股權模式,在公司的各項業務開展中既能達到預期效果,又能合理規避風險?企業家們可以在《經邦動態股權落地咨詢方案班》中尋找到答案。
- 課程要點 -
1、頂層設計
作為股權布局的“兵法”,如何做好頂層設計,設計企業的未來?
2、股權布局
如何布局企業的股權架構,把握控制權,規避企業的股權風險?
3、員工激勵
經濟下行的資本寒冬,如何通過股權手段做好員工激勵,經營人心?
4、家族傳承
家族企業怎樣做大做強做規范,實現百年傳承,確保基業長青?
5、轉型升級
傳統企業的老、慢、后,如何借助股權力量實現轉型升級,坐穩行業龍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