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疫情影響,眾多中小企業普遍感覺生存壓力較大。隨著疫情消退,企業逐步恢復正常運轉,有一批企業可能面臨挑戰,同時也會有更多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據統計每年我國新增企業數達760萬家。這些企業不僅有新創立的公司,也有從成熟企業中裂變出來的新公司。
成立公司就必然會涉及到股權架構問題,如果把公司比作一棟建筑,股權架構就好比是這棟建筑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的扎實,建筑才能牢固。越是新公司越是要前瞻性設計好股權架構,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走到哪算哪。越是小公司越是要前瞻性設計好股權架構,而不要等發展壯大了無法調整或調整成本太高。因此公司前瞻性設計好股權架構非常重要。以下是公司搭建股權架構時常陷入的四個誤區:
01
分散持股,公司沒人說了算
股東A、B、C三人共同組建XX公司,為顯公平,設計了平均持股的股權架構,股東A持股33%、股東B持股33%、股東C持股34%。這也是多數公司在成立初期經常選擇的一種股權架構,這種股權架構將導致的大問題就是公司沒有實際控制人,遇到意見不統一時,沒有人說了算。
按照《公司法》規定,公司一般重大事項需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決權股東同意方可通過,公司特別重大事項需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股東同意方可通過。按照上述股權架構,則無一名股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決權,即使兩名股東相加,也無法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企業經營環境瞬息萬變,機會很多、誘惑也很多,這些都要求企業必須方向堅定、思路清晰、快速決策。因此控制權集中對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利益可以分享,控制權不能分散。控制權之爭也是真功夫、國美電器、雷士照明等企業陷入泥潭的癥結。企業在設計股權架構時切勿陷入控制權不集中的誤區。
02
模糊合伙,給股容易收股難
四人合伙創立XX公司,股東A是持股80%的大股東,四人均以自然人身份直接持有工商注冊股。幾年后股東D離開公司,由于公司章程中未對股東離開公司后股份如何處置進行明確約定,離開公司后股東D仍持有公司股份。若干年后,公司啟動IPO,按照要求,公司所有股東需要對IPO前的相關事項及上市后的解禁做出承諾并簽字,這時股東D拒絕做出承諾和簽字,致使公司未能如期上市,給公司發展造成重要影響。
按照《公司法》規定,股份屬個人資產,若在公司章程中未做明確約定,即使該股東離開公司,其它股東也無權強制收回其股份。正如案例中所講到的,股東D不僅在離開公司后認可享受公司發展收益,更可能對公司未來發展造成諸多隱患。公司章程就是公司的憲法,是股東間的合伙約定,只要在不違背《公司法》基本原則前提下,均可按照股東間的約定進行靈活設計。因此公司在設立股權架構時應盡可能的減少自然人持股的人數,切勿拿著工商部門給的章程范本一抄了之,否則就可能給公司未來發展埋下模糊合伙、給股容易收股難的麻煩。
03
一人獨資,創業路上好孤獨
股東A創立XX公司,個人持有公司99%股份,家族成員持有1%,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公司雖已建立了完善的業務體系和管理團隊,這一股權架構也沒有改變。一方面,公司事無巨細還需股東A決策,股東A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跟隨股東A一起創業的兄弟總感覺一輩子都是在幫別人打工,沒有歸屬感,萌生退意。這也是諸多臺資、港資、外資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家族股份是不向外人開放的,哪怕公司做到幾億規模,核心高管拿到幾十萬年薪外,根本沒有分享股份的機會。
古代晉商給我們留下了身股制的寶貴財富,當代華為、阿里的成功也都證明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因此,我國企業更應該思考如何建立股權激勵機制,讓那些愿意承擔責任的奮斗者共同持有公司股份,運用股權力量將核心團隊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公司發展。當然很多企業家不是不愿意與團隊分享股份,而是不知道怎么分享,不分還好,分的不好反而雞飛狗跳。這些在專注股權20年的經邦您一定能找到答案。
04
過早引戰,請神容易送神難
股東A創立XX公司,持有公司100%股份,經過幾年發展,公司資金周轉出現問題,股東A出讓30%股份引入的第一輪投資商。又過了幾年,股東A又出讓了30%股份引入了第二輪投資商,且在投資商引入過程中均沒有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在公司發展方向意見不合,股東A突然被資本主義踢出了董事會,完全失去了對一手創立的公司的控制權。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力量的推動,而資本又是逐利的。如何以股權換資本,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企業要對接資本,就一定要徹底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和明確定位自身企業的商業模式。盲目的跟隨資本壓力會導致公司陷入多種險境,并失去創始人本該擁有的主導權利。因此,企業在設立股權架構時,一定要預先考慮好預留給投資商的股份比例和引入時機,切記過早過多引入投資商,過早引入投資商不僅股權可能賤賣,更可能對公司發展造成困擾。
公司股權架構設計是公司重要的頂層設計,面對公司股權架構設計過程中可能陷入的諸多誤區,公司在設計股權架構時一定要時刻思考四種力量的建設:
四種力量建設
控制力——注重控制權保護,避免陷入“分散持股,公司沒人說了算”誤區。
穩定力——推行團隊股權激勵,避免陷入“一人獨資,創業路上好孤獨”誤區。
資本力——合理借助資本力量,避免陷入“過早引戰,請神容易送神難”誤區。
爆發力——上下結合、多層級合伙,為公司全面爆發留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