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科創板被提出后,科創板成為了全民關心的熱點話題。投資人、投資機構、企業家紛紛點贊,表示科創板將是中國的納斯達克。
呼聲強烈,政策部門也行動迅速。1月30日,時間才剛剛過去87天,一系列文件出爐。
相關文件有:《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監管辦法(試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
科創板的到來,對于中國的資本市場而言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對于中國中小企業究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這這種情況下,企業家究竟該怎么做,才是明智的?
就這三個受企業家關注的問題,我們采訪了助推企業上市的專業機構——經邦咨詢創始人薛中行博士。薛中行博士,專注股權激勵十九年,他和他創立的經邦集團已經成功助推很多企業成功走向上市,比如維也納酒店,良品鋪子,克明面業等,相信他的專業意見,一定可以幫到大家。
訪談對象:經邦集團董事長薛中行
訪談時間:2019年1月31日16:00
Q: 薛老師您好!我想請問一下,注冊制的試運行和科創板的到來,對于中國的資本市場而言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
A: 美國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開通之后,一些創業者更多的通過納斯達克的上市,帶動了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即使是虧損的公司,不盈利的公司,只要有創業夢想,它也可以走向資本市場去融資,去發展自己。
在中國,在我們今天強調科技強國的時候,卻存在著這樣一個矛盾:科技型企業前期投入都是比較大,盈利需要時間,如果沒有資本市場去支持企業的發展,企業是很難發展的。在科創板之前,也搞過很多的嘗試,比如主板,以及中小板和創業板……但是這些板塊都負擔負不起納斯達克的重任。
其實,中國急需有一個類似于美國納斯達克一樣,能夠扶持創業企業、科技企業的這樣一個市場。曾經有段時間人們對新三板寄予了厚望,希望通過新三板孵化一些科技型企業,但是新三板在過去的幾年還是遇到非常多的問題,比如當交易遇冷,很多企業融不到錢,資本的孵化功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次上交所開辟的科創板,其實對標的就是美國的納斯達克。我們可以看到剛剛發布的上市條件中,很多條件針對不盈利,甚至沒有銷售業績,但是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對科技創新型企業其實是大的利好。所以,我認為這次科創板的開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
同時,科創板的開啟,形成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布局:塔尖是主板市場,接下來是中小板、創業板,然后是科創板,塔基是新三板。所以科創板的推出不僅僅是一個科創板的問題,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完成中國整個資本市場的注冊制試點工作。如果試點成功,未來其它的資本板塊可能都會陸陸續續從審批制改為注冊制。
Q: 科創板以及注冊制的試行,對企業而言又有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A: 這兩年很多民營企業陷入困境,因為很多企業以前過度倚重于銀行貸款,依賴于負債去發展,而負債一旦面臨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債務約束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就會凸顯。科創板的開啟有望為企業打開股權融資的通道,擺脫對債務融資的約束。同時,股改上市,作為大股東來說,可以共同承擔風險,共同來面對經濟的不確定性的。
科創板這次有很多的制度創新,比如允許大股東以及親屬被激勵,股權激勵的尺度,由過去10%的總量放寬到20%,這些都對創業企業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科創板的全面推出,對盤活中國經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Q: 您說科創板的推出將迎來第三次股改浪潮,為什么這么說呢?
A: 因為10年前推出的創業板,帶動了很多企業去搞股改,5年前新三板的推出,引領很多企業股改掛牌新三板,我想這次科創板的推出,勢必帶來第三次股改浪潮,當然這是大勢預判。理性分析當下形勢,財稅改革之后,企業的稅務規范成本越來越高,國稅和地稅的合并,社保統籌,公轉私20萬以上嚴查等等,這些政策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使企業不上市,想做幾本賬逃避監管部門,已經很難了,未來【規范】將是企業的基本命題。所以我覺得未來這個時代,已經到了一個大洗牌的時代,所有一切都是要規范化運作,上市對企業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市場,股改的企業越來越多,雖然很多企業是非上市公司,但是這樣的股改更多類似于一種內部人力資源的工具。其實這樣的股改,股權價值沒能真正爆發出來。當企業變得值錢,登陸資本市場的時候,股權所包含的能量才能真正爆發出來,這會吸引很多企業走股改上市這條路。
一方面有財稅規范化的壓力,一方面有上市的光明指引,企業的發展會自主趨向上市這條路,所以我覺得科創板一定會掀起第三次股改浪潮。
Q: 新三板相對來說不是很成功,那么這一次科創板開啟,并且試點注冊制,會不會發生很多企業涌入這個市場,發生水少魚多的現象,讓企業規范成本升高,反而融不到資,導致退市的現象發生?
A: 這次監管部門在制定細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科創板市場的容量一定比新三板好,因為它有幾個特點:第一,科創板是在上交所現有的交易場所內新開辟一個版塊,而新三板屬于滬深交易之外,屬于場外交易,這就決定了它先天的弱勢。科創板本身就在交易所內,只要開戶的股民,具備交易資格;第二,科創板的交易門檻比新三板低很多,新三板開戶的資金在500萬以上,而科創板只要求50萬,只要在證券有24個月以上的炒股經歷,都可以投資,具備這個資格的人不計其數,所以,這個市場基本上不會發生水少魚多,沒有生存空間的事情。第三,科創板強化了保薦責任制,也就是誰保薦,誰要投資。新三板的錯誤和經驗在這次交易市場中都會糾正。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科創板在交易上一定比新三板活躍N倍,很多企業應該都能融到錢。
Q: 咱們國內的很多企業選擇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到底是什么原因?國內和國外的資本市場相比各有何利弊呢?
A: 很多企業選擇在海外上市是因為不符合國內上市的條件和特性,比如像阿里巴巴,小米等這些優秀的公司到海外上市,是因為國內的資本市場中很多制度還是按照制造業這種傳統產業的模式去設計的,比如我們不允許分類股權制度,而是要求同股必須同權,同股必須同利。但是幾十年前的納斯達克就已經規定了可以同股不同權,所以像馬云,他的股份可以一股十票于別人的表決權,而這些在以前的境內市場是不允許的,所以這種情況就會逼的很多企業必須到海外去上市。
這次,我們國家吸取這方面教訓,科創板是允許同股不同權,允許設計超級投票權,所以企業創始人可以通過設計一個超級投票權來強化對公司的控制權。以前是境外上市具有制度上的優勢,但是現在科創板的制度已經讓境外上市的洼地優勢削弱了。
很多企業選擇在境外上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達不到境內上市的門檻,因為境內上市的門檻遠遠高于境外,企業首先要盈利,而且必須要保證5000萬以上的利潤,這就把很多企業擋在門外了。但是科創板大大降低了上市的門檻,甚至企業不盈利,只要屬于新興企業,未來有潛力,都可以去上市,甚至企業目前虧損,只要滿足估值要求,就可以上市。所以說,這次的科創板是真正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創新,當然這種創新還有很多細節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我們國內的公司法下,公司章程中如何合理地設計超級投票權,如何合理地設計同股不同權的方案,這都是接下來將要落實和細化的工作。
Q: 注冊制的到來和科創板的開啟,讓中國的資本市場結構更加完善了,門檻也越來越低,很多企業有機會進入,作為企業家該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把握這次浪潮和機遇呢?
A: 我認為企業有3件事情要做。第一,及早規范,越早規范,對企業越有幫助;第二,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在個各自的領域中加強創新和科研能力;第三,思考如何讓企業更值錢,如何把賺錢的公司變成值錢的公司。做到以上三點,可以為進軍科創板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