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中行,現任上海經邦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看上去仍然精神抖擻,面容大有《易經》里“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風范。
身為董事長,薛中行每天早晨七點半就早早到達公司,晚上則極少出去應酬。事情再多,每天雷打不動要抽出三小時讀書。不僅研究經濟,也精研中西方古典哲學。他說自己極認同曾國藩說的一句話——“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
他也確實將“貴有恒”的哲學貫穿到18年的創業生涯中。
1997年,薛中行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就讀碩士。碩士階段,他師從復旦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張軍,張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產權理論,即企業的所有權。薛中行在研究生階段一直跟隨張軍教授,研究怎么推動中國企業所有權的發展。薛中行介紹說,“馬克思從國家層面講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我們則是從微觀層面看待所有權結構問題,探索企業股份能不能從‘單干模式’發展為‘共享模式’,也就是說,股權到底能不能為員工所分享”。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市場經濟初步發展,眾多企業家在身份上已經完成從個體戶到公司管理者身份的轉變,但思想上依然囿于“家族性質”。對此,薛中行犀利指出:“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遇到的一個很大瓶頸就是只有老板一個人在努力。企業長不大的根本原因是老板只注重私利,總想著企業是個人的,境界、格局都太狹隘。”
薛中行說,如此一來,企業家和員工之間不能形成向心力,整個企業的干勁就必然受到影響。
“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吸引不到人才,企業就會被淘汰。老板再聰明、再厲害,也沒有三頭六臂,他必須依靠員工?!?/span>薛中行認為,怎么把“一個人的企業”變成“所有員工的企業”,使員工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對于企業家而言。轉變的一個方法便是股權激勵——讓企業里的能人、智囊團分享該企業的所有權。一個例子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創辦8年之時,就有總人數65%的員工拿到股權激勵,而身為這個全球大零售平臺的企業董事長,馬云所擁有的股份只有8%。2017年10月10日,阿里巴巴股價上漲逾1%,市值升破4700億美元,超過了亞馬遜?!鞍⒗锇桶途妥龅煤艽?,成長得很快?!毖χ行懈裢赓澷p馬云的膽識和魄力。
2000年,薛中行碩士畢業,走出學校大門后,他卻發現,市場上并沒有這樣一家機構,幫助企業家覺醒,把公司變成分享的平臺,打通利用“股權分享”激勵企業發展的任督二脈。因此,他決心填補中國股權激勵咨詢領域的這一空白。
薛中行說,他的想法就是做一家簡單的咨詢公司,能夠傳播股權激勵的理念,“關鍵是讓企業家有這樣的意識”。
畢業同一年,在復旦科技園租下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薛中行與幾個合伙人共同創辦的“經邦咨詢”公司起步了。
談及公司名字,薛中行介紹說,“經邦”二字取自“經邦濟世”一說,“經邦濟世”正是經濟學的本義。對于傳播股權激勵的思想,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但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營銷?!翱蛻粼趺磥恚绾挝蛻簦敃r我們都是不知道的。”薛中行說,“大的問題是如何把思想營銷出去,這是我們在大學所沒有學過的,只能到社會中慢慢領悟。”
創業初期的一兩年間,“經邦咨詢”沒有任何知名度,客戶非常稀少,一度難以為繼。薛中行坦言創業初期的艱難和搖擺:“我有很多次想過放棄。確實會有這樣的感觸,收入是不連續的,但房租、工資卻是連續的,工資發不出來,生活都成困難?!?/span>
一番思想斗爭過后,薛中行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公司逐漸有了一點起色。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公司接到的第一筆生意來自浙江寧波。一家企業通過網絡了解到經邦咨詢公司,希望能夠嘗試股權激勵。薛中行回憶道,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只是出現一點希望就想拼盡百分百的努力,當時滬浙之間還沒有建成跨海大橋,從上海到寧波需要五個小時車程,薛中行與同事連夜趕往寧波,與對方洽談改股方案。方案談成后,他們收到了一筆三萬元的咨詢費。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每一個低谷的時候,總會有一道轉折,成為薛中行堅持下去的動力。“人生充滿戲劇性,但只要堅持,就會有路可走,這是一個時間問題?!?/span>43歲的薛中行比創業初期更從容篤定,他堅信社會就是這樣:“只要你有勇氣、不動搖,有強大的意志力,或早或晚一定會成功。”